《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解读
2月28日,文化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倍增计划》紧扣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精神和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行业和保障措施,拟实现“十二五”时期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翻一番的目标。因此,这一规划的制定出台对“十二五”期间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倍增不是文化产业“大跃进”
根据《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要高于20%,201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从而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然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和创造力还不强,区域布局不尽合理,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这一具体目标是如何得出的?确定这一目标的依据来自哪里?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倍增目标的提出,不是一种文化产业的"大跃进",也不是主管部门拍着脑袋就提出了这个目标。”据刘玉珠介绍,在《倍增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文化部前期进行了两年多的调研,这个调研队伍不仅包括文化主管部门本身,还委托了由国内知名学者组成的专业研究机构进行调研。“各种数据的采集都力争是最权威的,除了借助国家统计局从2004年到2010年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作为第一基数,还对那些国家统计当中没有明确数据,比如工艺美术行业等,文化部专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就工艺美术行业最近6到8年的发展情况和速度以及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进行了大量论证得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数据搜集整理,再经由文化部反复论证、比较,最终提出了这个目标。”
对于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倍增的目标,刘玉珠表示,这首先是由强大的市场需求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全面进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保持着比较旺盛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保持在23.3%的年增速;从2008年到2010年,基本保持在24.2%。“而我们这个五年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也就是说其实是低于我们从2004年到2010年的发展速度,这也是我们有信心实现倍增目标的一个方面。”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认识更加自觉,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当地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玉珠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是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政策措施、市场环境以及对文化产业项目的设计,将会比之前有更大更快的投入和速度,而不会比2004年到2010年的力度弱。”
既有定量目标,也有定性目标
不管是《倍增计划》中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定位提出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十大任务,还是以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出发点重点扶持的11个行业门类,都体现了《倍增计划》编制者既要力争定量目标的实现,也十分重视对于定性目标的追求。
“实现倍增只是一个定量指标,那么倍增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实际需求。同时,包括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原创能力、解决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是我们倍增计划的目标,而不是说我们仅仅就是为了完成从2010年的4000多亿元到2015年实现了倍增后9000亿元的定量目标。”刘玉珠表示。
为了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长远的定性目标,刘玉珠表示,《倍增计划》并不局限于“十二五”时期,而是放眼更长的一个阶段。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我们力求在编制中做到5年与10年、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而在这个打基础的过程中,《倍增计划》中关于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倍增计划》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方面,提出了骨干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措施。对此,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性的生态,这样一个生态不能光靠文化航母,还必须要有大大小小的舢板才能构成良性的文化产业生态。”
此外,关于强化人才支撑也是《倍增计划》中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创办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计划,更是对业内呼吁已久的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教育的回应。
产业政策仍需完善, 市场环境也待改善
虽然文化产业倍增的目标已经确定,各项详细的措施规划也编制发布,但是,刘玉珠也提醒说,“除了国内目前文化产业的总量依然偏小,结构也不尽合理,特别是在骨干文化企业、知名文化品牌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整体背景下,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认真对待,合理解决。”
在刘玉珠看来,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这也是现阶段最大的困难。“总体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经历了11年的时间,以前的文化发展多是事业形式,都是靠财政吃饭而不和金融、资本市场等发生联系。现在要变成产业了,就需要产业政策,但事业时期不可能有产业政策,现在就面临着政策的建设问题。”
这几年,尽管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各个部委进行了很多努力,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大的政策,相对来说,宏观政策比较多。但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中,除了要有宏观的,更要有具体可行的,而且每一个行业当中相关的重点都要有具体的政策来加以确定,这样才能对推动整个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刘玉珠指出,“要想建设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没有5到10年是做不到的,尽管现在中央及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中央各个部委对文化产业也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表示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文化产业政策涉及的面很广,其体系的完善仍需要一步一步地努力,需要有一个过程。”
此外,目前文化市场整体环境状况也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前行,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十几年来,文化部对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当中比较有成效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综合执法。随着市场健康规范的发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的改进,对整个文化产业的推动,对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文化产业当中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但是应该看到,文化市场的规范,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现在的文化市场当中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法律体系建设等问题的解决,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刘玉珠说。
来源: 阿里巴巴农业频道